首页 > 七大因素遏制棉花市场起色

七大因素遏制棉花市场起色

节日前,棉花期货市场与商品棉电子撮合市场跌声一片。随着配额的发放,纺织企业在节日期间购买不积极,而棉商销售意愿却有增强,市场依然向低处滑动。

  此期间,部分看多市场的人士重新思考,看空的人士更加坚定了信心。种植期间,国内天气普遍较好,种植较为顺利。一时间利空因素居上,市场一时难有起色。

  究其缘由:

  一、电子盘的实盘压力难在近期启动。

  二、配额发放后,纺织企业心态更稳,并且对进口棉情有独钟。进口棉一致性、无三丝的优势和180天的账期优势吸引着资金紧张的纺织企业。目前,港口外棉M级报价63美分/磅,6%的滑准税下折合到厂价为13700元/吨,高于同等级国产棉600元/吨。其中,净重与毛重相差200元/吨,180天的账期利息是400元/吨,进口棉价算起来和国棉基本持平。进口棉的无三丝优势和一致性优势将显现。所以纺织企业还是喜欢选择进口棉。并且进口棉操作简单,一次进来几千吨,省工、省时、省力。随着配额的陆续发放和电子盘的不断下滑,纺织企业随用随买的心态依旧。

  三、现货库存和电子盘仓单棉多为农发行贷款和其他商业银行仓单质押贷款。目前价格基本保本无利,有的还微亏。此种情况下,农发行催贷积极。贷款单位为保住贷款资质,只好应声销售。现货市场资源一定时期内相对集中,价格无法上行。

  四、2006年度新疆棉出运速度加快,疆内所剩无几,使内地棉市表现供应充足。

  五、供求总量基本面相对充足。2006年度我国棉花产量670万吨,期初库存268万吨,1%配额89.4万吨。新疆棉一配一的5%配额90万吨,新近发放的150万吨,国内供应总量达到了1260万吨。若按国内每月用棉90万吨计算,12个月则需要消耗棉花1080万吨,棉花资源充足。业内人士看多后市的依据再次受到考验。

  六、纺织品销售困境难改,造成通道不畅,影响着棉市的上行。

  七、内外盘的互动下行,将进一步打压市场。

  因此,五一后,棉市需要消化一系列的利空因素,将难有起色,空态依旧。
华交会 中国展会网 展览软件 medical mask
×

关注展会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华交会 中国展会网 展览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