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从袜业到原料基地 完美跳跃奔世界

大唐从袜业到原料基地 完美跳跃奔世界

国内任何一个大型企业轻纺原料采购团,可在大唐轻纺袜业市场内“一站式购物”,买到所有需要的原料。

  谁也不会相信,以“袜乡”闻名天下的中国大唐轻纺袜业城,其实袜子销售额在日成交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相当小了。小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大唐袜业城的老板每天从客商口袋里赚到10块钱,里面只有两块是卖掉袜子赚来的。另外8块则来源于销售轻纺原料。

  从“提篮”小贩到实业家

  金银焕、杨仲光……这些在大唐掷地有声的大老板的名字,在十几年前,与之相对应的还只是一只只装满纺丝和袜子、在杭金公路上逃避监管的小提篮。

  而如今,这些名字的背后却崛起了一间间机声隆隆的巨大厂房,崛起了一个个大型轻纺原料生产基地。他们老早不靠“提篮”过活了,他们从事的是对整个大唐袜业城、对整个大唐经济起着延伸、拉升作用的行业——纺丝原料生产。

  大唐现在是一个基地,一个集流通、生产于一体的成品袜和原料输出基地。从这里出去的轻纺原料,不但源源不断地流向全国各地,还与国外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外不少袜商在大唐包机做袜,原料供应、生产、采购一条龙。

  买进卖出,赚个差价,虽说投入和风险相对较小,但势必受到市场的挤压———随市场哭而哭,随市场笑而笑,手中没有主动权。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贸易价差越来越小,利润之线越来越细,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小。

  同时,创办原料生产实体的利润之手,也在频频向他们挥动。

  生产1吨丙纶丝,净利润可达5000元。而买卖一吨丙纶丝,3万元的投入成本,利润在300元~500元之间。生产利润,是贸易利润的10倍到20倍。同样一吨丝,生产商以低于贸易商500元的价格销售,市场上供不应求,即使把贸易商推到绝境,生产商也还有4500元/吨的利润。这是谁都会算的一笔账。
  金银焕是大唐第一个率先创办包覆纱原料生产企业的老板。从1999年开始,他开始创办实体“永兴化纤有限公司”,从最初的十来台包覆纱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条生产线,2001年买下100亩土地扩建厂房。“我们现在根本来不及生产,每天都有大量的订单和电话,每天都有好几辆大卡车等着拉货。”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唐最早的“提篮小贩”们,现在90%左右都创办了自己的原料生产实体。

  大唐,也大规模地完成了从销售到生产的产业链延伸。

  从袜博会走向世界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个数字。大唐“提篮”老板大批量从贸易商向生产企业跳跃,是在1999年。而大唐第一届袜业博览会的召开,也是在1999年。

  这并非一个巧合。

  大唐轻纺袜业市场的发展,1999年的袜博会是一个转折点。

  那是大唐破天荒第一次向国际展示、推介自己。虽然一切都经过了精心准备,但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

  作为当地的拳头产品,袜子当仁不让地成了袜博会上的嘉宾纪念品。结果,当时的这一道风景不仅令所有来宾啼笑皆非,更令大唐人痛定思痛、想了很多:一叠质量上好的袜,既没有商标,也没有包装,用牛皮筋松松地一扎,拎在嘉宾们的手里,晃悠晃悠,穿过大唐的大街小巷,流向全国各地。

  第一届袜博会让大唐看到了品牌的重要性,第一届袜博会也让世界发现了大唐这块神奇的土地——原来,韩国、日本、意大利都是袜子生产大国,可是从这一届袜博会后,韩国、日本基本上不再生产袜子了,他们纷纷奔向大唐,包机的包机,下单的下单。大唐的袜业产业基础太雄厚了,大唐的劳动力太便宜了!从第一届袜博会开始,“外贸”这个曾经令大唐感到那么陌生的字眼,突然变得那么清晰和接近。来自日本、韩国等国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令大唐人应接不暇。

  越来越多的外贸途径、成倍增长的外贸业务,像火箭一样“刷刷”往上蹿的原料需求,让大唐原来做纺丝原料买卖的老板们发现了另一个金矿:如此巨大的市场,与其向别人买原料,还不如自己做原料。再说,袜子质量取决于原料,大唐要做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原料,才能够造出最优质的袜子。

  延伸产业链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袜子的附加值实在太低了,尤其是在还没有品牌作支撑的情况下:做袜谈不上技术含量,一台手摇袜机就可做袜子,袜子企业在全国都能遍地开花,在上虞就有好几家大型袜子生产企业。更何况,大唐的袜子还缺少真正的品牌,完全靠劳动密集型赚钱。

  这也使一些经营者纷纷意识到:真正的利润在原料生产上。确实,在号称中国袜业城的大唐,绝大部分规模企业都不靠袜子赚钱。

  市场和企业唇齿相依

  在大唐,企业与市场是怎样一种关系?鱼水关系。互通的,流动的,谁也离不开谁。

  大唐的市场孵化了大唐的老板。

  他们在市场里发育,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如果离开市场,大唐的老板永远不可能有这么大,永远不可能出现这么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生产企业,大唐更不可能形成这么一条从原料生产、销售到袜子生产、销售的产业链。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么多生产企业,大唐的市场也可能早就名存实亡——市场受外界因素的波动和影响实在太大,市场有明显的旺季和淡季,如果没有生产企业的支持,流通企业肯定无法生存下去。

  大唐有一个袜业品牌叫“双双袜业”,前不久在大唐轻纺袜业市场摊位的投标中,一举以9.8万元/间的价格吃下5间店面。“双双”的老板说:如果仅仅作为一个销售、流通的场所,我以这么高的价格吃下5间店面肯定是要亏本的,但因为我有企业作支撑,它除了作为销售场所外,更主要的功能是展示企业的实力和形象,因此无论多高的价格都是值得的。

  跳出大唐,看义乌的袜业企业“浪莎”,“芬丽”,也无不是借企业打市场。

  大唐不仅完成了从销售向生产的产业延伸,完成了从制袜业向原料产业延伸,其产业化进程中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产业非常专业化,工序前道归前道,后道归后道,专业分工明确。大唐没有大型企业,一道工序就是一个企业,光高压定型企业就达到100家左右。大唐本地人口只有2.8万,外地人口却达3.2万。在大唐市场附近,十来个村子的房子全部被租光。

  从地域上来看,大唐是诸暨的。但从大唐的产业集聚和辐射范围来看,大唐已是全国性、世界性的大唐了。

华交会 中国展会网 展览软件 medical mask
×

关注展会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华交会 中国展会网 展览软件